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在生成式 AI 快速普及的時代,越來越多人仰賴 AI 撰寫文案與報告!公關顧問 Winner 在臉書提醒「別讓 AI 限制大腦的運作」。
(本文轉載自 Winner)
今天下午開會我發了一頓火。小夥伴交上來的文案、新聞稿內容,字面上看來流暢、格式完美,但有經驗的人一看就知道問題嚴重:「整篇文章沒有『人』的思考」。那是一種被 AI 養大的筆觸:「安全、工整,卻毫無靈魂」,AI 的確會讓句子自己長出來,但你卻說不出:「為什麼這樣寫」。
在我一連串指正之後,小夥伴小心翼翼地問了一句:「那標題裡的『農場感』或『狗血感』的運用,要怎麼拿捏比例比較好?」
那一刻我就知道:「他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」。他認為「吸睛」是一種技巧、一種 SOP;卻不明白「吸睛」其實是源自對「人性的洞察」。當只靠演算法算出結構、套上形容詞,那就算生出一百篇稿子,也都只是數據,不是溝通。
我後來直接要求:「這次的稿件,不能用 ChatGPT,請你徒手寫一篇給我看」。結果,夥伴沉默,整整兩分鐘回答不出「好」或「不好」。那一刻,我意識到他可能不知道該怎麼下筆。
在 AI 的輔助下,人們逐漸放棄了「自己思考」這個動作。過去沒有 AI 的時代,我們寫稿卡關得去查資料、找案例;現在只會打開 ChatGPT:「幫我寫一段有吸引力的開場」。
當 AI 把效率提升到了極致,帶來的危險就是人開始「思考外包」。如果你從未真正思考讀者觀點、人性需求,AI 寫出來的稿子到底是對是錯你都沒有判斷能力。真正吸引人的文字,不是華麗、而是人味。那份對世界的觀察、對受眾需求的滿足,這些才是「內容」的靈魂。當你不再去觀察、不再去感受,AI 再強,也救不了你。
真正有價值的職場能力,是「思辨」與「洞察」。懂資料、懂趨勢,那都很基本;能從中發現別人看不到的情緒、脈絡與轉折才叫能力。如果你連「為什麼要這樣寫」都答不出來,那無論 AI 再怎麼厲害,你都只是在「執行」,而不是「創造」。
這一代人正在面臨一場無聲的危機。不是 AI 會取代你,而是你放棄了思考。當你開始相信:「反正 AI 會幫我想好」。當你不再練習「從零開始組織一個句子」,你就逐漸失去了最根本的能力:邏輯、判斷、感受力。
AI 是未來不可逆的浪潮,但「思考永遠是你的責任」,請不要讓 AI 限制了你的腦。AI 是工具,不是主人。當一個人連「好不好」都要等 AI 告訴你,那就是真正的危險。
專精於品牌發言人訓練|危機公關拆彈
前鴻海富盈數據、時間軸科技、網勁科技旗下瘋狂賣客、淘寶台灣館發言人。
擁有超過 20 年企業公關、危機處理與媒體關係經驗,2019 年獨立創業,任多大產業媒體經營策略顧問。
培訓超過 500 位公關人才,曾於 2017 年創立《台灣部落客協會》推動數位內容創作者權益。
近年跨足 AI 並科技領域,創建「企業公關人才 SOP 培訓課程」、「三六九危機公關拆彈心法」,協助企業建立自主化公關機制並防衛策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