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仍以「爆款影片」的思維在看待短影音,你將看不見真正的戰略價值。企業數位轉型教練李建勳在臉書分享、要帶你看懂短影音在後紅利時代的四大商業價值,以及為何它正在成為新一輪競爭的生死線。

 

(本文轉載自 李建勳

 

流量紅利已死,為何企業還在「搶拍」短影音?

從「選修課」到「基礎設施」,看懂短影音的「新價值」!

你是不是也發現了?現在打開 TikTok、Reels 或 Shorts,內容的精緻度和商業化的程度,早已不是幾年前素人拿著手機亂拍的模樣。

你身邊的行銷主管可能正在抱怨:「老闆,現在短影音好難做,紅利消失了,到處都是紅海...」

但矛盾的是,你看到的現實是:所有品牌,無論大小,都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「搶拍」短影音。

這不合理,對嗎?如果紅利消失,為什麼「聰明」的企業還要持續加碼投入這個賽道?

身為策略陪跑者,我必須戳破你的迷思:企業搶拍短影音,根本不是為了「紅利」,而是為了「活下去」。

 

一、釐清事實:「紅利」已死,但「戰場」轉移了

首先,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:「低成本、高增長」的流量紅利,確實消失了。

在紅利期,你只要發布「還不錯」的內容,演算法就樂於給你「免費」的曝光,粉絲增長又快又便宜。

但現在,短影音賽道極度擁擠。用戶的注意力被嚴重稀釋,演算法也變得極為苛刻。這代表,你現在投入的每一分錢、每一分力氣,都只能換回過去十分之一,甚至百分之一的效果。

這就是「紅海」。

那為什麼企業還要擠進來?

因為用戶的「眼球」和「時間」已經全部被轉移到這裡了。

短影音不再是「其中一個」行銷渠道;它就是「主要的」注意力戰場。

這就像十年前,企業在問「我們有必要做官方網站嗎?」;五年前在問「我們有必要經營 Facebook 嗎?」。當所有人都認為這些是「基礎設施」時,你做的理由就不再是為了「紅利」,而是為了「存在」。

你不是在「搶」紅利,你是在「搶」用戶心智中那個「還沒被佔滿」的空位。

 

二、企業為何非做不可?短影音的「新四大價值」

當短影音從「加分項」變成「必需品」,企業追求的價值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。

 

價值一:它是「演算法」的入場券


這是最殘酷的現實。不是你選擇了短影音,是演算法「逼」你選擇。

Meta(Facebook/Instagram)、Google(YouTube)這些平台,為了對抗 TikTok,都把「短影音」設為最優先的流量入口。

如果企業不生產短影音,你在這些平台上的「權重」就會被降低,你的貼文、你的廣告,觸及率都會受限。所以,拍攝短影音,很多時候不是為了「主動進攻」,而是為了「被動防守」-確保你還能留在演算法的牌桌上。

 

價值二:它是「信任建立」的最短路徑


在當今這個「信任稀缺」的時代,消費者購買的不是產品,是「信任」。

  • 一篇 1,000 字的精美文章

  • 一張完美構圖的產品照

  • 一支 30 秒「創辦人親自出鏡」講述理念的短影音

 

你認為哪一個建立信任的速度最快?

短影音(特別是真人出鏡)具備了「聲音」、「表情」和「即時性」,它能以最高效率傳遞「人味」和「專業感」。它在幫企業打造 IP,而 IP 就是信任的護城河。

 

價值三:它正在取代「搜尋引擎」


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。你的潛在客戶(尤其是 Z 世代),正在用 TikTok 和 IG Reels 當作 Google 使用。

他們想找「台北必吃早午餐」、「痘痘肌保養品推薦」,他們的第一個動作是打開短影音平台「搜」。

如果你的企業不在那裡提供答案,那抱歉,你的客戶就會被在那裡的「競爭對手」攔截。企業現在搶拍,是在佈局「短影音 SEO」,是為了在用戶「主動搜尋」時,你必須在那裡。

 

價值四:它是「內部溝通」的最佳載體


這點最常被忽略。短影音不僅是對外的「行銷武器」,更是對內的「文化工具」。

當你的公司理念、產品知識、SOP,都能拍成一支支生動有趣的短影音時:

  • 新人訓核:變得更快、更有效

  • 內部共識:更容易凝聚

  • 雇主品牌:更容易建立(優秀的人才想加入你)

 

勳觀點:給企業主的實戰建言

既然短影音已是「基礎設施」,那你就不能再用「玩票」或「賭爆款」的心態去做。身為教練,我給老闆們三個具體建議:

 

1. 停止「爆款焦慮」,擁抱「價值穩定」


不要再把資源賭在「那支會爆的影片」。你該思考的是:我如何「穩定地」產出對我的 TA(目標受眾)「有價值」的內容?把短影音當作「日更」的專欄或「週更」的節目,用一致性來培養信任。

 

2. 停止「外包思維」,建立「內部戰隊」


短影音的核心是「真實」與「快速反應」。你不能再像拍電視廣告一樣,花三個月找外包團隊。企業必須「內化」這個能力,讓最懂產品和品牌的人(甚至就是你自己)站到鏡頭前。

 

3. 停止「單點作戰」,設計「內容矩陣」


不要為了拍而拍。你必須思考,短影音在你的「客戶旅程」中扮演什麼角色?

  • 曝光(Top-funnel):拍有趣的、有共鳴的內容,讓演算法去推

  • 教育(Mid-funnel):拍知識型、解決方案型的內容,解答客戶疑惑(搶搜尋)

  • 轉單(Bottom-funnel):拍客戶見證、產品示範的內容,推動最後一哩路

 

最後,短影音的「流量紅利」確實消失了,但「商業價值」才正要開始爆發。

企業現在搶拍,不是因為盲目跟風,而是在進行一場「必要的軍備競賽」。

你要做的,不是去問「該不該做」,而是要思考「我該如何比對手做得更深、更久」。

因為在這場戰役中,缺席的代價,你絕對付不起。

 

 

關於作者:李建勳 Jaysen

您的策略陪跑者|企業數位轉型教練

大管仲策略顧問 創辦人

專注於協助企業建構清晰的「商業邏輯」與「執行框架」。他不僅是策略的規劃者,更是執行的「陪跑者」,被譽為是少數能同時深入「營運落地」與「組織變革」的實戰型顧問,策略陪跑者。

他曾任阿瘦(A.S.O)最年輕的執行顧問;除此外,亦曾多次受邀回鍋前公司(如捷達威)擔任執行顧問,直接協助老闆進行關鍵的部門轉型。他並成功將業務版圖拓展至中國和馬來西亞市場,亦是政府外派南非首位營運行銷背景之專家,實務經驗橫跨零售、電商、環保乃至國際貿易。

面對企業的營運痛點,致力於將複雜的商業問題,拆解為可規模化(Scalable)的策略行動,確保團隊的執行力能精準對焦於商業目標。

其橫跨多產業的實績,不僅深獲業界肯定,榮獲 2024 年《經理人雜誌》百大 MVP 經理人;同時也獲得公部門的認可,獲選為 2024 年新北市優秀社會青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