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影響成交率的,不只是人脈與產品,而是所有業務行為背後是否存在「可被驗證的流程」。而矽谷常用的 MEDDIC,就是把「會成交的業務」拆成一塊塊能練的肌肉。創業家Joseph在臉書分享、要用最白話的方式,告訴你他在百家企業中驗證出的實戰心得。

 

(本文轉載自 Joseph

 

這幾年做 OSENSE 的 B2B 生意,走過超過一百家企業的董事長、總經理室、CIO 辦公室、策略會議室,我越來越確定一件事:

B2B 成交跟人脈和產品都有關,但更關鍵的是:流程是不是「科學」。

最近一位在國際市場打滾的前輩,提醒我一個矽谷很常用的業務框架- MEDDIC。

我原本覺得有點學院派,但越看越覺得:

它把「會成交的業務」拆解成一塊塊可訓練的肌肉。

以下是我這幾年跑案子的心得,用最白話的方式講給你聽。

 

M:Metrics(量化成效)

沒有 KPI 的合作,都只是聊天。

企業不會因為「好酷」、「好帥」而付錢,只會因為你能帶來多少效率、多少成本下降、多少時間縮短而點頭。

像 AI 客服,就不是「很方便」,而是:

  • 人力節省 30%

  • 回覆速度從 45 秒 → 3 秒

  • 投訴率下降 20%

 

能被量化的東西,才叫成交的理由。

 

E:Economic Buyer(找對決策者)

你 demo 到天亮,他說什麼都很滿意。

但一句:「我回去跟主管報告」-你就知道你找錯人。

有效率的業務,第一件事就是弄清楚:

  • 誰握預算?

  • 誰能拍板?

  • 誰的 KPI 會因為你而變好?

 

找對人,是成交率翻倍的第一槓桿。

 

D:Decision Criteria(決策標準)

每家企業都有一份「隱藏版評分表」:

有人重資安、有人重成本、有人重速度,有人重可落地性。

高手不是把自己想講的講完,而是講「對方最在意的那一段」。

 

D:Decision Process(決策流程)

B2B 成交像跑障礙賽:資安、法遵、財務、IT、主管會議…,越大的公司越複雜。

真正的高手,不是催客戶,而是陪客戶一起把流程推完。

這就是 B2B 的本質:你不是在賣產品,你是在賣「內部推動力」。

 

I:Identify Pain(找痛點)

企業會付錢,不是因為你很厲害,而是因為它解掉一個會讓人被罵、被 audit、或追不上 KPI 的痛。

最強的業務不是會說服,而是會診斷。

 

C:Champion(內部推手)

任何案子都需要一個在你不在會議室時,願意替你講話的人。

有時是中層,有時是 IT,有時是業務主管。

但如果裡面沒有一個「幫你舉手的人」,案子通常走不進最後一哩路。

 

這幾年我最大的體會是:

B2B 不是玄學,它是一套可複製、可練習的流程。

OSENSE 現在也把 MEDDIC 變成團隊的共同語言。

如果你也在做 B2B,把這套框架放在心裡,你會發現成交率會悄悄往上爬。

 

 

關於作者:王友光 Joseph

OSENSE光禾感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執行長

台灣 3D 互動影像顯示產業協會 副理事長

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科技研究所 博士

中山醫學大學 107級傑出校友

白手起家創業者,他在兩岸及美國創辦逾十家公司,橫跨貿易、零售、科技與數位產業,累積豐富創新創業經驗。2017 年創立 OSENSE,聚焦 AI、3D 影像與光電通訊創新,短時間內取得十多項專利,並於 2019 年入選日經雜誌全球新創百強,2020 年獲科技部「十大新創」肯定。秉持「誠信、知識、與想像力」的理念,推動 AI 與新科技落地,帶領 OSENSE 展現臺灣科技實力於國際舞台。